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CBA联赛,在2013年左右其整体年营收规模大约在10亿元人民币水平。这一数字在当时反映了联赛商业化运营的初级阶段,虽然拥有庞大的球迷基础,但在商业开发、品牌价值挖掘等方面仍有巨大潜力。
自2017年CBA联赛推进“管办分离”改革以来,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所谓“管办分离”,核心是将联赛的商业运营权和赛事推广权,从原来的行政管理机构中国篮协,逐步移交至CBA各俱乐部共同出资成立的CBA公司。这一改革旨在让更熟悉市场的专业团队来负责联赛的日常运营和商业拓展,使联赛的发展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和职业体育的要求。
改革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经过数年的发展,到改革推行数年后,CBA联赛的年营收已经实现了大幅增长,据媒体报道已攀升至约23亿元。这一增长并非偶然,它得益于“管办分离”后一系列市场化举措的落地。
首先,联赛的版权价值得到了显著提升。CBA公司通过更加灵活和专业的市场谈判,签下了价值更高的媒体版权合同,使得联赛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其次,联赛的赞助体系得以优化,吸引了更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加入,赞助金额和合作深度都有所加强。此外,联赛在票务运营、特许商品开发、粉丝互动体验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拓宽了收入渠道。
更重要的是,“管办分离”改革激发了俱乐部层面的活力。各俱乐部在球队建设、本土球星培养、主场文化建设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提升了比赛的质量和观赏性,从而反哺了整个联赛的品牌价值和商业吸引力。
从约10亿到约23亿的营收增长,清晰地表明了CBA“管办分离”改革在商业化道路上取得的斐然成效。它标志着CBA联赛正朝着更加职业化、市场化的方向稳步迈进,为中国篮球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经济基础。当然,与全球顶尖职业体育联盟相比,CBA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一阶段的成功无疑为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劲信心。